6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讨论了卒中中心建设管理、脑卒中科研创新、适宜技术推广和中风识别行动等工作。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吉训明教授介绍了专家委员会今年的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开展区域防治与减残试点区建设,推动区域卒中防治体系建设;推进卒中急救体系网络建设,打造卒中“黄金1小时救治圈”,加强对急救地图管理医院及参与医院的考核力度;大力推进卒中中心建设,2023年将区县级卒中中心覆盖率由42.5%提升到50%,同时完善卒中中心质控体系;规范开展适宜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特别要加强对中西部卒中防治工作的帮扶;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不断改善临床诊治策略;以高血压防控为重点促进脑卒中高危因素防控,启动中风识别行动,持续开展科普宣传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解决好脑卒中的防治问题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减轻家庭、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做好脑卒中防治工作,提高诊疗效果,减少因脑卒中所致残疾发生,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10部门决定实施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并联合制定了《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以下简称《综合方案》)。
《综合方案》共分为工作目标、策略与措施、保障措施三部分。在工作目标中,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脑卒中防治效果,有效降低发病率及致残率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到2022年、2025年、2030年要达到阶段性目标,包括居民高血压知晓率、静脉溶栓和取栓技术开展情况等。在策略与措施中,细化了深化部门合作、落实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完善防治管理体系、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推广普及溶栓、取栓等脑卒中治疗适宜技术,以高血压为重点推进脑卒中高危因素防控,加强心源性卒中防治,优化政策环境、提高综合保障水平,加强宣传引导等7方面工作。在保障措施中,明确了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等要求。